文/《財經》記者 張燕冬 《財經智庫》研究員 王相怡 編輯/袁雪
轉型是這個(ge) 時代的主題,麵對人口紅利將盡、成本優(you) 勢下降、產(chan) 能過剩、貿易摩擦等宏觀形勢,中國製造業(ye) 企業(ye) 試圖在種種不確定下,做出足以確定未來的改變。改變在虛實之間發生,迭代的信息技術和製造業(ye) 轉型勢頭在許多國家同時生長蔓延,也給從(cong) 高速增長轉向品質發展的中國帶來了新的挑戰。
云顶游戏中心官网正是一個(ge) 伴隨中國經濟發展和轉型的鮮活案例。得益於(yu) 人口紅利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在改革開放中發展壯大;受限於(yu) 追求規模增長和粗放經營帶來的市場乏力,在內(nei) 部需求和外部市場壓力下致力於(yu) 產(chan) 品優(you) 先、效率驅動、全球經營的數字化轉型。
一向低調務實,被稱為(wei) “靜水深流”。51年來,從(cong) 集資5000元創辦的小作坊,成長為(wei) 數千億(yi) 元產(chan) 值的家電巨頭,而如今逐漸淡化“傳(chuan) 統”、“家電”標簽,從(cong) 全價(jia) 值鏈重構入手,真正向全球化的科技集團轉型。
科技驅動是顛覆傳(chuan) 統的關(guan) 鍵武器。如今的在全球擁有28 個(ge) 研發中心和1萬(wan) 名以上的研發人員,以科技驅動製造實踐,以製造實踐反饋科技發展,數字化轉型中的以用戶和市場需求為(wei) 核心,基本實現了全球協同發展的生產(chan) 平台。
在工業(ye) 互聯網領域,擁有庫卡機器人、智能網關(guan) 等核心硬件設備,以軟件驅動硬件,基於(yu) 自建的軟件係統以及50 年經驗積累的製造業(ye) 積澱,走出了頗具特色的發展路徑。利用工業(ye) 互聯網,對內(nei) 不斷推進全麵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對外則通過美雲(yun) 智數輸出研產(chan) 銷全價(jia) 值鏈的泛製造業(ye) 集成解決(jue) 方案。
數字化轉型的內(nei) 在邏輯是什麽(me) ?數字化轉型如何與(yu) 發展戰略、效率與(yu) 業(ye) 務變革結合?將怎樣通過工業(ye) 互聯網為(wei) 中國製造業(ye) ,尤其是中小製造企業(ye) 賦能?帶著這些問題,《財經》記者專(zhuan) 訪了云顶游戏中心官网副總裁、首席信息官張小懿。
數字化轉型的內(nei) 在邏輯
數字化轉型是一個(ge) 內(nei) 部需要與(yu) 市場驅動的過程,也是一個(ge) 自然向上的演變過程,更是一個(ge) 數字化融入業(ye) 務變革的過程
《財經》:數字化轉型從(cong) 2012年開始重構整個(ge) IT係統,即從(cong) 2012-2015年數字化1.0階段到2015-2016年的+互聯網階段,再到2016-2017年數字化2.0階段,以及現在的工業(ye) 互聯網階段,並朝向重構全價(jia) 值鏈方向,為(wei) 什麽(me) 是這樣一個(ge) 發展邏輯?
張小懿:數字化轉型是一個(ge) 內(nei) 部需要與(yu) 市場驅動的過程,也是一個(ge) 自然向上的演變過程,更是一個(ge) 數字化融入業(ye) 務變革的過程。
真正的數字化變革是從(cong) 2012年開始。這一年云顶游戏中心官网整體(ti) 上市,需要內(nei) 部進行整合,要用係統把全部業(ye) 務、數據管理起來。上市前,內(nei) 部存在多套係統,數據、流程、係統、規則各不統一。我們(men) 用全新設計的一整套係統的方案承接了集團一致性變革,即“一個(ge) ,一個(ge) 體(ti) 係,一個(ge) 標準”的三個(ge) 一,自主構建了集團級的整體(ti) 解決(jue) 方案,統一了集團的主數據、主流程,建立了端到端的業(ye) 務係統。
同時我們(men) 也發現,過去以生產(chan) 要素驅動規模增長的模式不具備持續性,要從(cong) 片麵的規模增長向全麵健康的高質量發展轉型。開始推動T+3變革,從(cong) 大規模製造大規模分銷的備貨製生產(chan) 模式轉變為(wei) 市場需求為(wei) 主的訂單式交付模式,這以後,云顶电子游戏网站登录模式開始發生根本性變化,也契合了國家供給側(ce) 改革的號召。而T+3模式的落地,就依賴於(yu) 用係統支撐業(ye) 務的變革。
在“互聯網+”的衝(chong) 擊下,顛覆傳(chuan) 統行業(ye) 成為(wei) 時代名詞,屬於(yu) 傳(chuan) 統行業(ye) ,屬於(yu) 被顛覆的對象。與(yu) 其等著被顛覆,不如自己主動變革。同時,我們(men) 也發現僅(jin) 實現內(nei) 部 “三個(ge) 一”仍然不夠,還需要把互聯網技術融入到內(nei) 部的管理業(ye) 務中,當時就做了移動化、大數據和智能製造平台,推行了CDOC(Concept 概念, Design 設計, Optimize 優(you) 化, Capability 量產(chan) ),也就是根據用戶需求設計產(chan) 品。
為(wei) 了更好的推動以用戶為(wei) 主的模式,推進了數字化2.0戰略:以T+3以及C2M(Customer-to-Manufactory客戶定製)為(wei) 牽引的大規模柔性化交付。這種模式對我們(men) 提出新的要求,一是後端反應要非常快,要柔性;二是所有的價(jia) 值鏈,從(cong) 圍繞自己的研產(chan) 銷轉變為(wei) 圍繞市場和用戶。三是要緊密的聯係用戶,讓用戶來驅動企業(ye) 。以前企業(ye) 離用戶較遠,中間隔著層層分銷商、零售商。我們(men) 隻知道用戶買(mai) 了產(chan) 品,但不清楚用戶為(wei) 什麽(me) 買(mai) 以及使用的情況。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人們(men) 的溝通距離縮短了。也利用數字技術和用戶建立了更多的聯係,有了更多的互動。
之後,我們(men) 進一步把機器、人、物料、設備、產(chan) 品等用數字化鏈接起來,實現效率價(jia) 值的最大化,推出了工業(ye) 互聯網戰略。打通全價(jia) 值鏈的運作體(ti) 係,將所有環節在線化,產(chan) 生數據形成透明化,然後推進智能化和自動化,用算法和機器來高效運作,智能化反過來又可優(you) 化整個(ge) 在線過程,形成良性循環。
《財經》:顯然,數字化轉型路徑是內(nei) 部需求和外部環境驅動的過程,也是問題驅動的過程;從(cong) 的實踐來看,工業(ye) 互聯網是智能製造的一種解決(jue) 方案,其目的是為(wei) 實現更高水平的智能製造。那通過數字化轉型,實現了哪些方麵的變化?
張小懿:一是由結果管理型變成了過程管理型,ERP就變成一個(ge) 真正的記賬係統,所有功能都轉移到周邊係統,自製係統管理整個(ge) 過程;二是全價(jia) 值鏈變革,實現了以用戶、市場驅動,用T+3、C2M客戶定製的模式來拉動整個(ge) 研發製造、柔性製造的過程;三是實現了從(cong) 在線到透明、到智能的轉換;四是由以前經驗驅動的管理變成了由數據驅動的管理和“數據+經驗”的管理,其中經驗體(ti) 現在數據的運算邏輯模型裏,每個(ge) 人都有了自己的數據驅動駕駛艙。
就拿駕駛艙來說,我們(men) 可以用手機可以看到實時數據,如產(chan) 品出入倉(cang) 情況,年度收入、現金流、產(chan) 品、營銷情況等,還可以看到競爭(zheng) 企業(ye) 的比較,競品分析,出口情況等,管理層能對公司情況一目了然。這個(ge) 經營駕駛艙還能做到“千人千麵”,根據每個(ge) 員工崗位職責和權限範圍不同提供不同的數據,輔助員工做決(jue) 策,提供預警等,如某個(ge) 指標不好就會(hui) 從(cong) 藍燈變成紅燈。
再舉(ju) 一個(ge) 例子,以前從(c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到上市,層層溝通,怎麽(me) 也得幾十天才能到用戶手上,現在最快的C2M模式,可以讓產(chan) 品兩(liang) 周內(nei) 送達用戶,每一步都能實時順暢交流,大家步驟一致,快速滿足市場需求。由此引申出來的另一個(ge) 變革就是“一盤貨”。“一盤貨”的邏輯是建立一個(ge) 強大的營銷中台,把庫存、物流、IT係統、產(chan) 品文描、政策計算等都放入中台。零售商隻需要服務好用戶,賣好和安裝好產(chan) 品,“圍繞用戶轉”就行了。其他所有複雜工作都交給中台解決(jue) 。可以這麽(me) 說,轉型後供應鏈效率大大提升。比如物流的成本,2019年統計到第三季度下降了8%左右。
《財經》:現在倉(cang) 儲(chu) 情況怎樣?庫存降低與(yu) 同行業(ye) 相比如何?
張小懿:庫存減少非常多。2018年數據來看自有庫存下降36%,庫存風險基本釋放;渠道庫存下降幅度更大。這就是T+3 + 一盤貨 +數字化轉型帶來的良好機製。以空調為(wei) 例,很多產(chan) 品都是馬上生產(chan) ,下線後直接發到客戶手上。
2018年全年,渠道庫存下降32%、產(chan) 品品質指標提升17%、綜合效率提升15%。公司的經營營業(ye) 收入從(cong) 2011年的931億(yi) 元增長到2018年的2618億(yi) 元。在這過程中,沒有增加一條生產(chan) 線,沒有增加一寸土地投資,反而向政府退還了6000畝(mu) 土地。
與(yu) 之相關(guan) 的,在產(chan) 品研發上也推出了很多創新。比如用戶研究CDOC,我們(men) 把用戶的評論、使用情況等所有數據匯總至大數據平台。研發工程師看到的不再是幾百個(ge) 用戶的調研數據,而是海量數據,是成千上萬(wan) 用戶聲音的匯總。通過組合海量數據,加入市場趨勢研究和創新研究,打造新產(chan) 品,這就是數字化企劃。產(chan) 品的創新與(yu) 數字化轉型,與(yu) T+3、一盤貨結合,使我們(men) 能夠把最新的技術以最快的速度交付給用戶,用戶買(mai) 到的不僅(jin) 僅(jin) 是新品,還有的最新技術。
《財經》:這不僅(jin) 僅(jin) 是個(ge) 數字化支撐,而是深度地用數字化科技手段進行產(chan) 品創新和業(ye) 務變革?
張小懿:是的。這種業(ye) 務變革體(ti) 現在多方麵。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需要我們(men) 更靈活地提供係統,為(wei) 更好地支撐用戶,必須進行整個(ge) 產(chan) 品化、模塊化變革,把我們(men) 的產(chan) 品由單型號產(chan) 品研發到平台型研發。現在研發出的平台都可以支持很多種型號,用戶可以基於(yu) 這個(ge) 平台進行各種各樣選配工作。
同時,這種變革也包括經營模式,以“T+3”為(wei) 例,由零售商快速、準確反映市場需求,以此指引原料備貨、工廠生產(chan) 、發貨銷售。具體(ti) 來說,以客戶下單為(wei) 起點日“T”,“T+1”為(wei) 物料準備,“T+2”成品製造,“T+3”物流發送,由原備貨式生產(chan) 轉變為(wei) 客戶訂單式生產(chan) ,減少中轉,不僅(jin) 實現“按需生產(chan) ”,同時,倒逼價(jia) 值鏈的所有環節,去適應消費者的需求,精簡產(chan) 品型號、扁平渠道、縮短交貨周期。“T+3”完全改變了與(yu) 客戶打交道的方式,由用戶和客戶來指揮整個(ge) 後台的生產(chan) 。
另外,數字驗證過程的創新也是如此。建設了數字化工藝,進行數字化仿真,將整個(ge) 過程引入到研發過程中。以前研發和製造過程相對脫節,現在的研發過程就把製造問題考慮進去,全部進行仿真,沒有仿真的產(chan) 品不允許向製造發放。這樣就把新品試產(chan) 的周期縮短了45%左右、成本下降了80%。同時數字化工藝的引入讓整個(ge) 柔性製造、防錯、ESOP(電子操作書(shu) )全部可以建設起來。
路徑與(yu) 戰略緊密相連
工業(ye) 互聯網不是簡單的“設備聯網”或“機器換人”,而是顛覆傳(chuan) 統工廠發展模式。真正的平台應該有能力打通研發端、生產(chan) 設備端、供應鏈端、業(ye) 務端、物流端、和用戶端,實現製造效率與(yu) 產(chan) 品品質、技術創新與(yu) 產(chan) 業(ye) 革新,供應鏈升級與(yu) 消費升級的良性循環
《財經》:的戰略是產(chan) 品領先,效率驅動,全球經營。在2019年“中國製造論壇”上,方洪波說“精益化基礎上才能自動化,自動化基礎上才能信息化,信息化基礎上才能數字化,數字化基礎上才能智能化。這是一個(ge) 很長的過程。”的發展戰略如何與(yu) 數字化轉型結合?
張小懿:從(cong) 2012年到現在,一直堅持產(chan) 品領先,效率驅動,全球經營,數字化轉型也是圍繞著這三個(ge) 戰略主軸展開。
比如產(chan) 品領先,在產(chan) 品品質的數字化上,一直走在電器行業(ye) 前列。全部流程用數字化手段支撐起來,並從(cong) 根本上做預防性的品質控製。首先把關(guan) 鍵機台用工業(ye) 互聯網聯係起來,的注塑、發泡,各種設備都連接在工業(ye) 互聯網平台上,可以了解設備的壓力、溫度等幾十個(ge) 參數。然後,把這些與(yu) 品質、效率相關(guan) 的數據進行分析,得出一套最佳參數指導生產(chan) 。
以發泡來說,以前是靠工人經驗,一個(ge) 工人站在那兒(er) ,根據發泡出來的產(chan) 品調參數。現在能監控到實時參數對品質、效率的影響,而且機器會(hui) 給出最優(you) 參數建議,這樣就能更好地保證產(chan) 品質量。通過實時在線的控製,把人的經驗轉變成係統數據,並通過分析給出最優(you) 建議。
另外,用人工智能做產(chan) 品品質檢測。視覺上,比如縫隙是否是直線,軸承分布是否均勻,標識有沒有貼錯,聽覺上利用傳(chuan) 感器,可以超出人類感知的噪音檢測範圍,檢測出問題的具體(ti) 原因。一旦有任何參數超標,係統就會(hui) 自動推出,保證生產(chan) 部件不會(hui) 流到下一道工序,也不會(hui) 流出我們(men) 的工廠。下一步,我們(men) 也要把這個(ge) 體(ti) 係延伸到供應商那裏去。
《財經》:工業(ye) 互聯網賦能產(chan) 品領先和品質提升,這與(yu) 效率是否產(chan) 生一致的結果?
張小懿:效率驅動方麵,和供應商之間的協同非常緊密,供應商按照我們(men) 的計劃安排生產(chan) 、庫存和物流。很多工廠都是三、四個(ge) 小時,甚至兩(liang) 個(ge) 小時就能進一次原材料了,這樣就沒有多少庫存,排除了浪費。運輸上,現在數字係統直接安排停車位,卸貨後馬上搬到生產(chan) 線上,實現了精益生產(chan) 。
自動化與(yu) 數字化結合,提高了產(chan) 品品質,也提高了工作效率。數字化對效率驅動影響非常大。在2011年,19萬(wan) 人做出了1000多億(yi) 的產(chan) 值。現在,在全球15萬(wan) 人,做出了2600多億(yi) (2018年)的產(chan) 值。的產(chan) 值翻倍,但工人從(cong) 19萬(wan) 降到15萬(wan) 多人,這就是效率驅動。
例如,云顶游戏中心官网自2019年初開始,對冰箱荊州工廠進行品質全流程的數智化改造升級。短短9個(ge) 多月,一條“黑科技”滿滿的數智化示範生產(chan) 線就完整成型,品質數字化率從(cong) 15.8%提升至100%,檢驗智能自動化率從(cong) 5%提升到67%,產(chan) 品質量提升達到15%。
《財經》:在產(chan) 品領先和效率的驅動下,2019年提出全麵智能化,淡化“傳(chuan) 統”、“家電”標簽,向真正的科技企業(ye) 轉型,這蘊含著怎樣的深意?
張小懿:智能化有兩(liang) 方麵概念:第一,使用數據,智能驅動經營管理,同時用AI手段,把員工從(cong) 原來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來;第二是產(chan) 品智能化。
比如,原本售後服務的發票是紙質的,現在逐步電子化。原來全國有100多個(ge) 人做這項工作,開票、寄票,很容易出錯,現在就一個(ge) 人,自動掃描、識別。此外,原本簽完紙質合同要花一個(ge) 月時間,通過引入區塊鏈技術,現在隻需在網上點一下,一天內(nei) 全部解決(jue) 。
提出要做全麵智能化。這其中最關(guan) 鍵的是產(chan) 品本身的智能,是產(chan) 品給用戶帶來的體(ti) 驗。以空調產(chan) 品為(wei) 例,人工智能可以讓空調智能質檢,會(hui) 對空調中的100多項指標做檢測,通過用戶美居App界麵,相關(guan) 維修保養(yang) 信息提示給用戶;維修服務方麵,係統也會(hui) 對工程師的維修服務有詳細的數據支持和評分標準。
《財經》:從(cong) 的轉型可以看到,工業(ye) 互聯網不僅(jin) 是提升智能製造的一種工具,也涉及到業(ye) 務、效率、動力變革等方方麵麵。具體(ti) 來說,你們(men) 怎樣理解工業(ye) 互聯網的作用?
張小懿:從(cong) 根本上說,工業(ye) 互聯網可以將業(ye) 務運作在線支撐起來,從(cong) 用戶、訂單到交付製造過程、品質、物流、供應商等,所有環節都可以用工業(ye) 互聯網連起來,可以大大提升效率,提升數據透明度,提高智能化水平。工業(ye) 互聯網把設備、物料全部聯係起來,提升了設備的效率和精度。
工業(ye) 互聯網非常務實。首先我們(men) 基於(yu) 製造實踐去逐步成長,隻有在實際操作中成功了的產(chan) 品才會(hui) 拿出來對外推廣;其次是以軟件驅動硬件,軟硬結合,另一個(ge) 優(you) 勢是擁有自動化庫卡機器人;三是應用軟件做全價(jia) 值鏈管理。不是一個(ge) 簡單建雲(yun) 平台把設備連上雲(yun) 觀察狀態的服務型企業(ye) ,從(cong) 訂單到研發、計劃、生產(chan) 過程、物流以及售後服務,全流程都有軟件支撐,是全價(jia) 值鏈的重構。
工業(ye) 互聯網不是簡單的“設備聯網”或“機器換人”,而是顛覆傳(chuan) 統工廠的發展模式。真正的工業(ye) 互聯網平台應該是有能力全麵打通研發端、生產(chan) 設備端、供應鏈端、業(ye) 務端、物流端、和用戶端,實現製造效率與(yu) 產(chan) 品品質、技術創新與(yu) 產(chan) 業(ye) 革新,供應鏈升級與(yu) 消費升級的良性循環。
同時,工業(ye) 互聯網也把產(chan) 品和物聯網聯係起來,通過產(chan) 品的智能化來提升用戶的體(ti) 驗。我們(men) 有很多場景,比如空調的睡眠曲線,再比如熱水器的省電模式。此外,我們(men) 也和國家電網合作,討論怎樣減緩晚上九、十點鍾的用電高峰。其實,工業(ye) 互聯網除了提升用戶體(ti) 驗外,也有著方方麵麵的社會(hui) 效應、經濟效應。這些都是工業(ye) 互聯網帶來的好處。
《財經》:所以,你們(men) 提出了“人機協同”。
張小懿:我們(men) 一直在踐行這一點。現在,用數字化、智能化手段,對公司全方位改造。改造的前提一定是圍繞用戶,用戶怎麽(me) 方便,怎麽(me) 帶來增值,公司就怎麽(me) 做。整個(ge) 公司都圍繞用戶做,這是我們(men) 最大的出發點。
這也是科技發展的趨勢所決(jue) 定的。以前做電器,買(mai) 回去能用就行,不會(hui) 想太多讓其連機,與(yu) 人互動。但是,近幾年科技發展的趨勢和方向給了行業(ye) 很好的啟迪,用戶也需要跟電器有更多交流。我們(men) 在研究用戶與(yu) 產(chan) 品交互的過程中,不僅(jin) 產(chan) 品使用變得更為(wei) 便利,用戶體(ti) 驗也得到了大幅提升,甚至還有一些從(cong) 未想到的新場景也應運而生。
“泛製造業(ye) ”輸出M. IoT服務
工業(ye) 互聯網提供的深層積澱在於(yu) 50年的製造基因,“軟硬結合”的核心創新科技作為(wei) 產(chan) 業(ye) 轉型變革的重要支撐。它不僅(jin) 僅(jin) 是雲(yun) 端鏈接、工業(ye) 數據匯聚,更是基於(yu) 工業(ye) 機理、製造實踐生成研、產(chan) 、銷全價(jia) 值鏈集成的解決(jue) 方案
《財經》:美雲(yun) 智數號稱“國內(nei) 首家自主開發、兼備‘製造業(ye) 知識、軟件、硬件’三位一體(ti) 、實力領先的完整工業(ye) 互聯網平台提供商”。這是基於(yu) 什麽(me) ?
張小懿:有著50多年的製造業(ye) 經驗。另外,中國的製造業(ye) 和海外不大一樣。海外大多分為(wei) 兩(liang) 種,一是大型製造業(ye) ,比如波音,研發強、營銷強,但製造以買(mai) 零件組裝而成,講究供應鏈;二是類似於(yu) 德國的隱形冠軍(jun) 企業(ye) ,規模小、定製化、柔性化生產(chan) ,“一條鏈到底”。
中國製造業(ye) 是靠製造能力起家。以前產(chan) 品設計不行,市場品牌也不行,但有著大規模的製造能力。也就是說,什麽(me) 東(dong) 西都能自己造。舉(ju) 例來說,空調有十幾層製造深度。買(mai) 進來的是銅管、銅線、鋼板,一步步把它加工成空調。從(cong) 最初的開料、繞線到壓縮機、注塑,我們(men) 全部都自己做,有十幾層的製造深度。
《財經》:這種能力,同類企業(ye) 如海爾、格力也都具備吧?
張小懿:是的,這個(ge) 能力,不僅(jin) 僅(jin) 是,中國很多大型製造能力的企業(ye) 都有。但擁有強大的軟件能力,如智能化排產(chan) 係統,我們(men) 以前用的是國外高級排產(chan) 軟件,但它的算法隻能排產(chan) 兩(liang) 級:零部件一級、供應商一級,也就結束了。但要一次性做十級排產(chan) ,國外的企業(ye) 並沒有這個(ge) 場景,國外軟件也做不到十級排產(chan) 。隻能自己開發,一鍵拉動十級排產(chan) ,做到實時排產(chan) ,應該是行業(ye) 第一家做出來的。
在軟件方麵,除了極少數領域,主要是自建,所有軟件都是我們(men) 一個(ge) 個(ge) 代碼壘起來的。這一點,國內(nei) 很少有企業(ye) 可以做到。
硬件能力、自動化能力方麵,我們(men) 收購了庫卡,它的機器人能力很強。此外,我們(men) 也做PLC控製器和智能網關(guan) ,還有瑞士格的自動化物流。
匯總來看,很少哪家企業(ye) 能把這些能力融合在一起。有些是有製造能力和數字化能力,有些是製造能力和機器能力,但如果把製造業(ye) 、軟件、硬件融合在一起,的綜合能力是很強的。
工業(ye) 互聯網平台Midea M.IoT的核心能力首先源自的管理、製造經驗,尤其融入近幾年的管理變革,如MBS、“T+3”、CDOC、“一盤貨”等等;其次是自主開發的軟件及數字化能力;三是機器人、硬件及自動化能力,是對全價(jia) 值鏈各個(ge) 環節的變革、提升的總結和沉澱。
正如董事長方洪波所強調的,工業(ye) 互聯網並非簡單依靠資本並購或者技術引進完成,其背後深層原因在於(yu) ,工業(ye) 互聯網擁有50年的製造基因,將"軟硬結合"的核心創新科技作為(wei) 產(chan) 業(ye) 轉型變革的重要支撐。通過Midea M.IoT提供的,不僅(jin) 僅(jin) 是雲(yun) 端的鏈接、工業(ye) 數據的匯聚,更是基於(yu) 工業(ye) 機理、製造實踐生成研、產(chan) 、銷全價(jia) 值鏈集成的解決(jue) 方案。
《財經》:我們(men) 在全國調研工業(ye) 互聯網過程中發現,不同行業(ye) 工業(ye) 互聯網的需求差異很大。美雲(yun) 智數的對外服務方麵,你們(men) 有200多個(ge) 案例,涉及到20多個(ge) 領域,美雲(yun) 智數將來會(hui) 跨行業(ye) 嗎?你們(men) 用過一個(ge) 詞,叫“泛製造業(ye) ”。
張小懿:最大的優(you) 勢是多年來對製造業(ye) 的理解和實踐,包括這幾年的數字化轉型、業(ye) 務轉型的積累。沒有一個(ge) 企業(ye) 可以把天下果子都摘了,一定要聚焦,隻有聚焦,產(chan) 品才能做精。我們(men) 的市場定位,一直圍繞著“泛製造業(ye) ”來做。
《財經》:怎麽(me) 定義(yi) 泛製造業(ye) ?
張小懿:把研產(chan) 銷全價(jia) 值鏈組合在一起。如果一家企業(ye) 研產(chan) 銷都有,我們(men) 就認為(wei) 是泛製造業(ye) 。此外,泛製造業(ye) 要有價(jia) 值和協同能力。如果我們(men) 進入了一個(ge) 領域,就要給這個(ge) 領域帶來價(jia) 值。當然,這是一個(ge) 雙向選擇的過程。每個(ge) 行業(ye) 我們(men) 都會(hui) 總結一個(ge) 模板,酒行業(ye) 的模板已經輸出,服裝行業(ye) 、機械製造也基本形成。但電子製造行業(ye) ,我們(men) 的案例還比較少,模板還沒總結出來,正在努力。
是製造業(ye) 出身,對標的企業(ye) 也是製造業(ye) ,如果對方企業(ye) 的經營模式跟製造業(ye) 類似,那麽(me) 實施的難度就不大,標準化程度也可以做。不是什麽(me) 都接,但在“泛製造業(ye) ”頭部領域進行嚐試。比如汽車,的大數據產(chan) 品在汽車行業(ye) 做得很好,隻要在頭部企業(ye) 把方案做好並得以實施,那麽(me) 在這個(ge) 行業(ye) 再實施的難度就不大。行業(ye) 拓展是我們(men) 戰略領域非常重視的問題。
《財經》:讓我們(men) 從(cong) 領域拓展延伸到中小企業(ye) 。迄今美雲(yun) 智數合作了很多大企業(ye) 。作為(wei) 佛山具有引領性的企業(ye) ,對地方的中小企業(ye) 智能化發展有什麽(me) 設想?
張小懿:云顶游戏中心官网牽頭成立的廣東(dong) 粵雲(yun) 科技有限公司,承載了廣東(dong) 省工業(ye) 互聯網創新中心的工作。這家公司是由美雲(yun) 智數、新明珠陶瓷、華南智能機器人創新研究院、廣智院等單位聯合組建,主要目標就是開展製造雲(yun) 平台技術研究,利用數據挖掘技術、大數據分析技術開發出應用端工具,建設企業(ye) 大數據技術平台,搭建完善工業(ye) 雲(yun) 平台。
從(cong) 自己做工業(ye) 互聯網的過程來看,投入了大量資源,一年研發投入就有十幾個(ge) 億(yi) ,也走了不少彎路。如果每個(ge) 企業(ye) 都要自己去試,那麽(me) 成本會(hui) 非常高,所以希望我們(men) 的試驗成果能夠推廣到別的企業(ye) ,不要讓中小企業(ye) 再走這個(ge) 彎路。
中小企業(ye) 很難承受這麽(me) 大的投入,但如果他們(men) 希望跟上工業(ye) 互聯網的步伐,去改造他們(men) 的工廠,實際上有更合適的解決(jue) 方案,上雲(yun) 、上平台是一個(ge) 非常好的契機,可以借助先進工業(ye) 互聯網企業(ye) 已成型的一些產(chan) 品和雲(yun) 服務。
中小企業(ye) 的特點是體(ti) 量小、基礎差,花不起很大費用。那麽(me) ,工業(ye) 互聯網怎麽(me) 給中小企業(ye) 帶來價(jia) 值?
我們(men) 反複研究後發現,中小企業(ye) 的特點和部分供應商有類似的情況。對於(yu) 一些小供應商,采用了扶持的方法,輸出管理能力、輸出IT係統,為(wei) 企業(ye) 提供數字化平台。我們(men) 想把這個(ge) 體(ti) 係總結一下,用到佛山、廣東(dong) 、乃至全國的中小企業(ye) 中去。在做整體(ti) 的雲(yun) 化改造,已經差不多了。
但也注意,有些企業(ye) 情況比較複雜,光一個(ge) 雲(yun) 平台,連接上雲(yun) 解決(jue) 不了全部業(ye) 務問題,也需要紮紮實實地提供一些軟硬件產(chan) 品,才能服務好。所以是多層次服務的模式。
《財經》:什麽(me) 時候可以開放使用?免費嗎?
張小懿:2020年4月左右將向中小企業(ye) 開放雲(yun) 。包括品質管理、計劃管理、工廠管理、物流管理等等基本功能,企業(ye) 都可以直接在雲(yun) 平台上操作。
這個(ge) 平台不免費,但價(jia) 格不高。一個(ge) 基礎賬戶每年隻收一兩(liang) 千元,有些公司隻需要十幾個(ge) 帳號,幾萬(wan) 塊錢,中小企業(ye) 能夠負擔得起。具體(ti) 來說,價(jia) 格是幾萬(wan) 元到幾十萬(wan) 元不等,主要看企業(ye) 需求。對小企業(ye) 來說,幾萬(wan) 元是能夠承受的,再加上其技改費用,沒有太大問題。而且,廣東(dong) 省政府、佛山市政府會(hui) 給上粵雲(yun) 平台的中小企業(ye) 提供一些補助,目前已有諸多政策出台。中小企業(ye) 不需要花太多的錢就可用到成型的數字化平台。
關(guan) 鍵在於(yu) 中小企業(ye) 願不願意接受變革。因為(wei) 有些企業(ye) 家覺得隻要有錢賺,就可以不變革。然而,如果大家都轉型,能讓效率和品質提升,不變革的企業(ye) 競爭(zheng) 力就會(hui) 下降。這是一個(ge) 相輔相成的過程。我們(men) 願意通過美雲(yun) 智數,尤其是粵雲(yun) 平台,積極推廣,帶領大家一起做數字化轉型。
《財經》:目前騰訊、阿裏、徐工、三一等也都開始在佛山發展工業(ye) 互聯網平台,並與(yu) 佛山和廣東(dong) 的企業(ye) 合作,你們(men) 怎麽(me) 看?
張小懿:這是個(ge) 好事情。每家公司都有各自的強項,比如騰訊、阿裏,雲(yun) 計算、雲(yun) 平台能力很強,徐工的設備連接能力很強,三位一體(ti) 的製造業(ye) 實踐能力也有一定的競爭(zheng) 力。發揮大家的強項,一起推動工業(ye) 互聯網。工業(ye) 互聯網在的實踐讓我們(men) 嚐到了甜頭,我們(men) 非常有信心,也希望協同更多企業(ye) 享受並推進工業(ye) 互聯網帶來的便捷。
未來,將一步步建成“數字”。現階段我們(men) 會(hui) 將所有全價(jia) 值鏈的運行放到數字化平台,實現數據驅動和智能優(you) 化。要讓用戶能夠隨時隨地以各種方式和互動,要用Midea M.IoT技術對產(chan) 品進行全麵改造,讓所有產(chan) 品都有智能化的模塊和功能,讓用戶在家裏就可享受產(chan) 品的智能化,享受到物聯網帶來的便利。
參考來源:財經智庫CJZK https://mp.weixin.qq.com/s/HfHg_DI1rv-tahhoYhWKnw